朱棣打赢那场跟侄子的仗后,为了好好奖励那些一直跟着自己打拼的兄弟们,他就照着老爸以前的做法来。在建文四年,不过他自己说是洪武三十五年,开始大力封赏那些在靖难之战中立功的人。
这里面有四个人被赐为了公爵,他们依次是:荣国公叫张玉,成国公是朱能,淇国公丘福,还有泾国公陈亨。后来呢,也有人陆陆续续地被追封为公爵,但这四位是朱棣最早封的,大家都叫他们靖难四公爵。
张玉在那时候可是排在第一位的猛将,是朱棣手下最厉害的大将。到了明朝后面,有本叫《名山藏》的历史书,还把他跟朱元璋那时候的徐达放在了一块儿说。
张玉没能熬到朱棣真正当上皇帝的那天,不过老张他们家后来可风光了,一度超过了老徐家,在明朝那200多年里头,成了最显赫的贵族世家。
张玉是在元朝至正三年那会儿出生的,他比明朝的明成祖朱棣要年长足足17岁。要是拿他和朱能、姚广孝这些人做个对比,就能发现张玉有点特别。为啥呢?因为他一开始是给蒙古人做事的。
《明史》里头写着,元朝快完的时候,有个人叫张玉,他当过元朝的枢密知院这个官。到了洪武元年,徐达带兵往北打,张玉呢,他还跟着元顺帝跑到了漠北那边。一直拖拖拉拉的,到了洪武十八年,他才投降了明朝。
张玉刚投靠那会儿,整天也没啥正经事儿做,感觉就像被晾在了一边,没啥大用场。一直等到洪武二十一年,蓝玉带着明朝大军去攻打北元,这时候张玉的机会来了。因为他以前就是元朝的官员,还跟着元顺帝在漠北那边混过,草原上的那些门道他熟得很,说起来也算是专业对口。所以,蓝玉就让他去当前锋营的一个小头目,管着一百来号人。
这次明军跟北元在捕鱼儿海干了一仗,直接把北元从一个国家打回了原始游牧部落的样子。蓝玉这一下子可出名了,朱元璋高兴得封他为凉国公。张玉也因为打仗有功,被封为了千户。
过了三年,张玉又一次跟着蓝玉去北方打仗,他们一路上都在追赶蒙古军队。张玉在军事上的好多本事,可以说大都是蓝玉带着他历练出来的。
打完那一仗,张玉就被安排去了北平,开始在燕王朱棣手下当军官。他俩头一回碰面,就很合得来。朱棣特别瞧得上张玉的打仗本事,毕竟张玉可是蓝玉亲手挑出来的人才。
朱棣手下有两个特别出名的战将,除了张玉,还有朱能。朱能这人吧,跟常遇春挺像的,打起仗来那叫一个勇猛,他最拿手的就是带着手下兄弟们直接冲上去跟敌人干架,简直就是战场上的拼命三郎。
张玉就像是徐达的一个翻版,他也擅长出主意,定打法。他们俩一起合作,就像是上天又给朱棣送来了两个像徐达和常遇春那样的人才。
朱棣这家伙,特别喜欢跟军营里的那些将领们混在一起,他觉得,要是皇帝不会带兵打仗,那还怎么当得了儿子的征北大将军呢。为了让张玉能全心全意地跟着自己混,朱棣直接就把张玉的姑娘给娶进门,做了自己的侧妃。
你说我是你兄弟,我却管你叫大哥。对于在基层辛苦工作的张玉来说,这简直是把他捧上了天。真没想到,这么快我就能跟老朱坐在一桌吃饭了。从那以后,张玉就一门心思地给朱棣干活,而且还是那种豁出命去干的活儿,真是一点不含糊。
洪武三十一年那时候,明太祖去世了,建文帝接着就当上了皇帝。他一上台,就开始对叔叔们动手了,这事儿咱们都知道。四个有封地的王爷被剥夺了权力,还有一个王爷自己放火把自己给烧死了。说的是湘王朱柏没了之后,本来朱棣是不想掺和这些破事的,但没办法,形势逼着他也得站出来干点啥了。
在建文元年夏天那会儿,大概是7月份吧,朝廷暗地里给北平那边儿的布政使张为,还有指挥使谢贵、张信他们三个人下了道命令。说啥呢?就是让他们偷偷地摸到燕王府去,别弄出动静来,想法子把朱棣给哄骗出来。然后呢,提前安排好人手,给他来个突然袭击,这样一来,燕王朱棣的地盘就算是彻底被收拾了。
你到这里瞧瞧就能明白,朱允炆削藩那会儿,老爱在背后给那些老王爷们来个措手不及。这里头啊,张信就觉得朱允炆这样做不太地道,于是他就直接把这事儿告诉了朱棣。
这时候,朱棣还在燕王府里头装疯扮傻呢,他抱着阿其那,假装自己是塞思黑。等张信把消息一告诉他,他立马就不装了,变得跟正常人一样。就凭你们这群从没上过战场的家伙,还想埋伏我?太宗这个庙号,我可不是随便得来的。
张为和谢贵原本打算把朱棣忽悠出来,结果却被朱棣反过来引到了燕王府。他俩傻愣愣地就跟进去了,哪成想刚进府就被朱能和张玉给逮了个正着。
靖难之战打响了。张玉搞定两个小领导后,仅用三天,就把北平的九个城门都给牢牢把住了。这样一来,朱棣总算是完全掌控了北平。
那时候,河北那边的卫所部队,一听说燕王朱棣要搞点大动作,立马就带着兵马把北平给围了起来。朱棣原本是想死守北平的,但张玉这个人,他以前可是跟着蓝玉一起,把北元的老巢都给端了,是个出了名的猛将。
他就跟朱棣说:“哎,朱棣啊,有这么个想法,你听听看。朱棣一听这话,心里头顿时就冒出了一条以前压根儿没想过的路子。
张玉一出手,燕军就像被点燃的火药,一下子在河北地区闹得沸沸扬扬。永平、密云、蓟州这些地方,全都被朱棣给攻占了。在南京那边,朱允炆原本还等着看他叔叔被捆绑着送过来呢,结果一听朱棣真的造反了,他整个人都急了。连忙命令老将耿炳文,带着三十万大军北上,去平定这场叛乱。
耿炳文可是跟着朱元璋一起打拼出来的老将,和那些北平的年轻后生比起来,他就像是棵老树,而他们就像是刚冒出头的小土豆。大家一听说耿炳文要来,好多人都心里打鼓,不敢露头,但张玉这家伙,偏偏是个例外,他压根儿就不带怕的。
耿炳文带着一帮人,累得直喘粗气,好不容易赶到了目的地,连脚都没站稳呢,张玉就带着人突然袭击了南军将领潘忠和杨松防守的雄县。耿炳文一看这架势,被打了个措手不及,他赶紧指挥军队,准备反击。
真没想到,张玉他挑了个耿炳文还没部署好的空子,又来了一招突袭,直接把耿炳文给打愣住了。这年轻人打仗,怎么这么不留情面呢?其实说起来,张玉也就比耿炳文小了那么十来岁而已。
看到耿炳文这老家伙实在不靠谱,建文帝就拿出了自己留着的最后一张王牌:那可是明朝第二代的顶尖高手,战神李文忠的亲儿子李景隆。
朱棣一得知李景隆带兵前来,二话不说,带着队伍就往北撤了。这可不是因为他心里发怵,只是觉得跟李景隆纠缠没啥意思,纯属浪费时间。于是呢,他就把北平交给了儿子朱高炽,吩咐得很简单:“你就给我拦住李景隆,别让他闹事就行。”说完,他自己就动身去找宁王朱权叔叔那儿,打算借点兵马回来。
没多长时间,朱棣不光带着宁王的军队,连宁王本人都让他给抓起来了。朱棣觉得李景隆真不是盖的,跟明仁宗朱高炽交战时,两人打得难解难分,李景隆甚至还占了上风。
朱棣派了张玉、朱能还有丘福三个人带着兵马,猛地冲进了李景隆的大部队里。张玉特别勇猛,一口气攻破了李景隆的七个大营地,南边的军队被打得没办法,只能灰溜溜地撤退。在那时候,张玉在朱棣的手下里,真的是个战斗力爆棚的猛将,简直就像徐达再生一样厉害。
时间过得飞快,一眨眼就到了建文二年的光景,北边的好几个重要地方,比如广昌、大同,全都被朱棣给攻占了。换句话说,从建文皇帝坐上龙椅开始算起,他手里的地盘是一年不如一年,城镇越丢越多。到了这一年的4月份,建文皇帝实在是坐不住了,他催着李景隆赶紧行动起来,给了他一个非常明确的任务:不管咋样,你得把朱棣给解决了。
张玉一听到消息,说李景隆正在集结剩下的士兵,他心里琢磨,与其干等着你来,不如我主动出击。到了白沟河附近,张玉直接冲着李景隆的脑袋就是一棍子。你想知道李景隆被打得有多厉害吗?
据说史书上写着,朱允炆之前给那家伙的大印、圣旨,还有一堆祭祀用的东西,像斧子啊、钺啊这些,全都在战场上散落得到处都是。李景隆呢,他是夹着尾巴逃到了德州,接着又一溜烟地跑到了济南。
张玉和朱能俩人是一路猛追,要不是盛庸和铁铉拼死抵抗,张玉说不定就把李景隆给抓住了。往回走的途中,张玉顺便又把沧州给攻下来了。
这一年,朱允炆过得挺倒霉,基本上没听到啥好消息。一直到了建文二年快结束的时候,张玉才参加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场大战,那就是东昌大战。东昌这个地方,现在咱们叫它山东聊城,离济南不算远,位置很关键。为了拿下东昌,朱棣可以说是把所有兵力都派出去了。但没想到,这回燕军遇到了个难啃的骨头,就是守在那儿的盛庸将军。
盛庸带着一队人马和朱棣打了起来,打得挺激烈的。这时候,南军的另一个头头平安,也带着他的兵马来帮忙了。朱棣一下子就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。朱能和张玉一看朱棣被围住了,两个人二话不说,立马就冲上去,想把朱棣给救出来。
朱能这家伙,个人打架能力超强,一下子就把朱棣给救回来了。但另一边,张玉还在那儿蒙头蒙脑地打仗呢,他压根不知道朱棣已经没事了。张玉带着人在敌军里左冲右突,拼命救人。盛庸一看,朱棣跑了,张玉还在那儿,就立马调转枪口,专盯张玉打。张玉累得半死,还受了重伤,最后被盛庸在战场上给干掉了。
张玉一走,朱棣心里头那叫一个难受,仗也没打完,他就直接带着兵撤了。张玉这一没,整个燕军就像泄了气的皮球,一下子就没了精神。朱棣呢,在人前还得硬撑着,给大家打气鼓劲,可等大伙儿一走,他实在是憋不住,眼泪哗哗地就流下来了。从那以后,朱棣身边的将领战死的不在少数,但他也就那一次哭得那么伤心。
一年后,朱棣打下了南京,自己坐上了皇位。他封的第一批大公爵啊,里头除了朱能和丘福,陈亨跟张玉其实都是后来才给封的。朱棣心里头一直记挂着张玉,说他才是帮自己最大的功臣。张玉跟着朱棣前前后后差不多十年,可惜走得早,才58岁就没了。那时候,他儿子张辅才26岁呢。
后来,朱棣特别看重张辅,着力栽培他。到了永乐二年攻打安南那会儿,他原本打算让朱能和张辅联手行动。但没想到朱能半道上病死了,结果攻打安南的任务几乎全落在了张辅一个人的肩上,由他一手搞定。
后来,他又继续跟着明成祖出去打北边的敌人,成了靖难之变里那些老功臣们的后代里面,最能打仗的新起之秀。到了永乐六年的时候,朱棣就封了他做英国公,他可没像洪武年间那些贵族们那么倒霉。从这以后,在整个明朝的历史上,他们一家子就一直没闲着,一直在忙活着。
明仁宗当上皇帝后,他给张玉封了个新头衔,叫河间王,还让他在太庙里有了位置。同时呢,张辅也跟着明宣宗朱瞻基一起,把朱高煦那个叛乱的叔叔给摆平了。这么说吧,这家人先是帮着叔叔对抗侄子,后来又转头帮侄子对付叔叔。说到底,还不是因为老朱家这些亲戚们,关系复杂又紧密。
张辅这个人吧,运气真是不咋地。他居然一直活到了明朝明英宗的那个正统十四年,活得够久的。也是因为朱祁镇那档子事儿,张辅最后竟然在土木堡之变里丢了性命。这死法,说起来真是离奇得很,也让人挺无语的。
不过咱们得提一嘴,张玉这家伙,他有仨儿子呢。除了大家知道的张辅,还有二哥张铭,以及三弟张啥来着,就暂且叫他小张吧。说起来,这个小张啊,在夺门之变那会儿,跟徐有贞、曹吉祥、石亨他们一伙,一块儿把太上皇朱祁镇给请回来重新当皇帝了。
这户人家啊,说实话,每次都能站对队伍。因为帮了复位的大忙,那个明英宗,他又当上了皇帝后,可能觉得对他们家大哥张辅有点过意不去,所以就赏给了这兄弟俩每人一个免死金牌。
老二走了以后,朝廷给了他文安侯的封号。老三呢,因为参与了那个夺门之变,直接被皇上封为了太平候。到了天顺六年的时候,老三也去世了,明英宗念着他的功劳,又追封他为裕国公。这么一来,他们家就有了两个公爵和一个侯爵的封号,这种待遇可真是不多见。
在明朝那会儿,好多大家族都有头有脸的。但说起来,黔国公沐家呢,在云南那边算是地处偏远些。成国公朱家呢,就显得势力单薄了点。至于淇国公丘家,唉,本来也挺风光,可丘福后来吃了大败仗,他们家的爵位就这么给剥夺了。
曹家国公李家的爵位后来没了,常遇春他们那一族呢,慢慢地也就不行了。再说徐达的后代,魏国公和定国公这两大支,虽说没碰上啥大灾大难的,但要是跟老张家比比,那还是得靠边站一站。
张辅他们家的英国公爵位,一共传了九代人呢。到了第九代的英国公,叫张世泽。崇祯皇帝没了以后,他还是硬气,死活不肯投降。结果,就被李自成给杀了。他们家啊,算是跟朱棣的后代们一样,从开始到结束,都挺有骨气的。
今天咱就说到这儿吧,要是觉得不错,就给点个赞、投个币、收藏一下。
这些图片都是从网上找的,如果它们不小心侵犯了你的权益,麻烦你告诉我们一声,我们会尽快处理掉!
